当前位置: 昆明频道/ 要闻区
这里没有不赡养父母的子女 碧鸡街道龙门社区创文纪实
2018-04-26 09:47:5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网讯(通讯员 周世兴 安田)龙门,一个吉祥幸福的名字。近800年来,一代又一代龙门村的子子孙孙在这里繁衍生息,靠着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惠民政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龙门社区“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含辛茹苦,披星戴月,闯出了一条“班子团结同心,经济发展同向,文明创建同行”的路子。

村民的信任

集体经济净收益已经超过3亿多元

今年60岁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聂培林告诉记者,1992年龙门村村民推选他担任村村委会主任时,村财务的账上只有1050块钱,加之村民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往何处去、靠什么生活?这是村委会班子考虑的重点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龙门村委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聂培林指着社区里已经挂果的树木说,“以前这些地方都是灌木丛生、竹子满地,依靠社区干部清除灌木丛,挖掉竹子树,靠人扛肩挑将一棵棵茶花、樱桃、红豆杉、杨梅、琵琶等4000余棵树木从山脚搬到山上移栽、浇水全都是社区干部自己干,如今,付出的汗换来的是远山近水花果山的景致。”

龙门社区副主任钟卫兵说,“为了节约成本,从社区办公楼、食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等建筑的设计都是聂主任自己义务设计的,按照市场价计算,就为社区节约了6000万元设计费。”中午吃饭,社区干部每月自己掏腰包300元,自己买菜、轮流煮饭,凡是动用集体每一分钱,都向村民公开。发展经济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不但要召开村民大会,而且还要签字画押。

村民是最大的靠山,聂培林经常给村委会班子“一班人”讲:村民选我们当干部不是让我们来当老爷,而是要办实事,只有为村民公正、公平、公开办实事,村民才会信任我们。

征地等集体经济如何分配、集体资产怎样管理?是分光、吃光,还是“放水养鱼,滚动发展”是摆在龙门社区“当家人”聂培林一班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全面调查了解社情民意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集体经济收益“334”的分配模式。即集体经济收益的30%用于社区、居民小组的基础设施建设,30%按照居民每户入股的多少,用于居民的分红,40%作为留存“放水养鱼”“滚雪球式发展”,如今集体经济净收益已经超过3亿多元。

心里装着居民

在龙门社区没有不赡养老人的子女

“老吾老及人之老”,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集体经济发展了,龙门社区领导干部想到最多的还是老年人。从1997年4月开始,当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14名,除了参加集体分红以外,每月15日,根据年龄的大小可以到社区领取数额不等的“老龄补贴”,近几年来,每月补贴标准也在提高:60至69岁为700元,70至79岁为900元,80至89岁为1200元,90岁以上为1500元。

文明关键在习惯养成。近几年来,龙门社区干部养成了提前一个小时上班的良好习惯,法定工作日每天提前1小时,用来打扫社区周边的环境卫生和巡查村容村貌,检查不文明行为,规范辖区机动车停放,将“细节文明”落小、落细、落实。

心里装着居民。在龙门社区,社区干部为居民解难事、办好事实事,不胜枚举。82岁的李翠英,在自己家中摔倒,造成肩关节和髋关节粉碎性骨折,2017年8月病危,唯一孙女远在外地工作,多次联系要么不接电话,要么表示放弃对老人的尽孝。社区“三委”干部研究决定,由社区出面照料李翠英老人。

据龙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钟卫兵介绍,李翠英老人生病到去世,从打120急救,到办理入院手术、帮老人搽药、翻身、洗脸脚等等,都是社区干部轮流干,辗转医院、敬老院、老年人康复医院,最终在老年人康复医院走完自己的一生。直到老人去世、火化、墓地的选择,前后经历了近2个月,都由社区干部来完成。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邻里纠纷、居民有难、扶贫解困等等都不离不开社区干部的调解解决。村民杨大爷说,这几年,龙门社区的领导我是信得过的,我家的房子盖起来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化粪池的容量,导致大量粪便外溢,严重影响了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我们家把这个情况向社区领导报告以后,他们第一时间过来处理,不怕脏、不怕累,清理化粪池、用瓢舀、用手去捧,帮助我们清理化粪池,社区干部为居民办实事的行为让我们非常感动。

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在龙门社区是否有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子女?聂主任回答,没有。因为龙门社区的集体资产收益明文规定: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居民,不得享受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更没有享受股权转让的权利。可以说,这就卡住了不孝子女的“命门”,所以,在龙门社区,争着孝敬老人、孝顺父母蔚然成风。

龙门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448户1456名村民的肯定。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务实、清廉的班子,经历了龙门村委会到龙门社区居委会的历史变迁,这一干就是26年来,每次换届选举,聂培林都是高票当选,连选连任。

文明靠创建

龙门社区将在昆明城西崛起

文明靠创建,创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载体。龙门社区通过在社区活动中心、省委党校校门小游园和三邑村小游园成为社区居民文艺活动的主阵地、主战场。“金鸡报晓东方亮,龙门社区好气象。每月十五领钱忙,老人高兴笑开怀。减轻负担是责任,子女孝顺家和谐。男女老少喜洋洋,欢天喜地聚一堂……”这是花灯编导、龙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钟卫兵带领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云南昆明花灯,用直白的语言、有温度的台词,反映出的龙门社区党的富民政策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带来的变迁、变化…….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如何发展,新时代龙门社区如何扬鞭奋蹄?聂培林满怀激情地说,“我们正在打造龙门旅游古镇,将龙门、杨升庵、徐霞客等这些具有龙门特点,西山人文元素的历史文化,融入龙门古镇的建设中,让人们记住乡愁,届时,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龙门社区将在昆明城西崛起。”

责任编辑: 陈世金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