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昆明频道/ 要闻区
逛展成为昆明家庭每年大事~20余载青春见证南博会蝶变!
2018-06-13 17:59:1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2015年起,云南省着重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个全新的定位促动着云南崭新格局的巨变,也使云南从边缘地区不断变成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20余年前有一批会展人,他们的职业生涯是昆交会、青春是昆交会、前半生是昆交会。对于这群人来说,昆交会、南博会已经成为他们挖掘商机的重要平台;就连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每年逛昆交会、南博会,已然成为家庭必不可少的大事!

回眸历史:

◆1993年 从区位末梢变前沿

1993年,首届昆交会举办。在国家全方位开放、西南门户开放的同时,让云南从西南区位末梢一下子变为前沿。可以说昆交会的举办使昆明当仁不让走在了全国二线城市的前列。“当时与昆交会同时批办的全国区域性展会有4个,其余3个是乌鲁木齐的乌洽会、哈尔滨的哈洽会、上海的华东交易会。昆明举全省之力,用10个月建起了当时的办展场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可以说无论是从场馆的建设还是办展的规模,昆交会的举办一下子提升了昆明在全国展览界的地位。”作为亲历者,云南国际博览事务局展览业务处处长王亚妮对第一届昆交会的点滴如数家珍。

◆2008年 南亚国家商品展花落昆明

2007年,商务部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南亚国家商品展,收效并未达到理想状态。2008年经商务部考量认为,云南在面向南亚的区位优势上更加适合将该展会承办下来,加之昆明当时已经有十多年的昆交会办展经验。最终在失去东博会办展机会后的云南又得到了南亚国家商品展的承办资格,也因此2008第二届南亚国家商品展花落昆明。

当时展会展位数首次超过2000个,同期还举办了 “GMS经济走廊论坛” 、 第六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亚太华商论坛”和第三届“ 中国南亚商务论坛”3个国家级论坛,形成了一展三论坛格局。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王亚妮认为,尽管当时国内有很多城市后来居上,昆明相较而言从场馆的设备设施建设到城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领先优势都不明显,但十余年来因举办昆交会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稳定的合作,其参展规模、品质,依然是同时期国内同规格展会中最可圈可点的。

◆2013年 南亚国家商品展升级为南博会

到了2013年,南亚国家商品展升级为南亚博览会。从2008年到2012年连续举办了5届的南亚国家商品展经过积淀累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适应中国与南亚各国经贸合作发展需要,搭建中国与南亚各国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经国务院批准,连续举办了五届的南亚国家商品展,自此正式更名升级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与东北亚博览会、中俄博览会、新疆的亚欧博览会、宁夏的中阿博览会以及东盟博览会,成为国家级区域性国际展览。云南省向西南开放的格局再一次夯实。”王亚妮回忆道。

2015年 新馆启用展会升级

2015年,第三届南博会第一次启用新馆。王亚妮介绍,原老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占地仅为5万平米,而新馆展览面积达13万平米,共设置13个展区。“做展会有几个重要指标,规模和质量是重中之重。在展览面积飙升后要保证展会有人来,来了要有收获、要有美誉度,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过这么多届的昆交会、南博会检验和挑战,最终我们不负众望,在二十几届昆交会五届南亚国家商品展、两届南博会累计的美誉度、号召力基础上,最终证明了展会的吸引力。也因此该年度南博会展览面积、参展企业、展会规模都达到一个新层次。那年剔除专业卖家、国内外嘉宾、专业观众、参展商后,展会门票销售出70多万张、入场总人数近百万人次,这说明有70多万人愿意花30元钱来逛展。参展的世界500强企业、专业馆设置、境外参展国家的数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2018年 科技前沿技术倾巢而出

第5届南博会暨第25届昆交会亮点不少,首先是展会将凸显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制造业等产业均在本届南博会设有专题展馆。

截至6月2日统计,来自55个国家(地区),31个省市区的3825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家、国内500强企业20家,知名及行业领军企业98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诸多行业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均以最前沿的科技和最新产品参展。比如旅游馆的腾讯公司“一部手机游云南”;新材料馆云南冶金集团“绿色能源储备银行”、以云南清洁水电铝为能源材料制造的铝空气电池,可实用于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盐水多功能灯、节日彩灯等多个场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馆上海汇中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细胞免疫芯片”,云南省图书馆的“ 古籍数字化”和“ 数字图书馆”,以及猪八戒网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等。

亲身参与:

6年追随 昆明进口公司自营门店林立

6月11日13时,顺城购物中心“晟食物语”专卖店迎来了一天人流小高峰时段,舒适清爽潮范儿十足的店面设计,让不少年轻消费者热衷驻足于此,挑拣当下时髦的进口食品。这个占地172平米,商品货量达1400多个的进口食品超市,正是昆明迪菲商贸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借力南博、昆交会走出去、引进来平台发展后的最新变化。

2007年昆明迪菲商贸公司组建,经过四五年的积淀和运维,2012年公司人数发展为30人的迪菲决定参加昆交会。

“经过长时间准备,我们决定到当时云南最热门的对外贸易接洽会——昆交会上去试试。时至今日,公司不仅在各大百货卖场有合作专柜,目前已在云南开设了5家直营店,其中昆明4家、大理1家。”昆明总经理张宇告诉记者,第一年借势昆交会谋变的想法,不仅来自于公司,同时也来源于合作的品牌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试销售不俗。

“第一次参展和丹麦曲奇饼干、日本不二家棒棒糖两个品牌合力规划主题并布展。那年昆明的消费理念还不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我们并没有以开拓市场为主要目的,和品牌商想法一致,只想引导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绿色健康、食品理念进行关注。出乎意料的是,展出3天的销售量达到七八万。”张宇告诉记者,自此以后昆明迪菲商贸公司每年都加入到昆交会、南博会的参展中。

“2013年第一届南博会举办时,公司参展规模已经从最初的两个展位发展为8个,按区域划分到了欧盟、东南亚等多个展区,规模达到历史峰值。也是在这届展会上,公司3天的销售业绩达到20几万元。作为品牌经销商,看到场馆内经营品牌认知度在受众及消费群中得到较大传播,是喜悦的。那年一位来自澳洲的品牌商对我说,他走过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展会,没有一个地方像南博会这样给他带来那么多惊喜和不一样,大量的群众观展人流,让他看到了云南人的热情和面对国际商品日渐增长的需求。”张宇说。

张宇介绍,尽管参加南博会、昆交会并不是直接导致公司规模扩大、发展扩张的根本原因,但参加南博会与昆交会,无疑是公司战略性发展的契机。“连续6年参展,我们收获很多。首先从客群层面的市场延伸来讲,这是获取客户需求、和老朋友们维护友谊及延伸服务的重要窗口。比如很多用户每年都会在微信中询问我们今年在展会上能带来些什么新商品。借此平台,我们也接触到了大理、玉溪等地的合作伙伴。从文化品牌推广延伸方面来看,昆交会、南博会让品牌的价值、服务、商品及文化得到了突出的推广。”张宇如是说。

年年都要去 逛昆交会南博会成了家中大事

“当时看到一只机械臂在组装各种零件,觉得这世界太神奇了。”提起1993年在昆交会上看到的一幕,35岁的张先生依然兴奋。首届昆交会对整个昆明、甚至云南而言,都是一件无法忽略的大事,当时张先生一家就住在春城路上,于是10岁的他跟着父母步行来到展会。透过一层层的人群,瘦弱的小张好似来到“大观园”,展位上稀奇古怪的东西太多了,直觉得两只眼睛都不够用。

于现在而言,随着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几乎统揽了各类产品的生产,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把时钟反转到25年前,一个“全能”机械臂足以让小张、以及老张们眼界大开,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魅力。

这几年,每逢昆交会、南博会开幕,张先生总会抽空带着儿子去逛逛,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只是现在的展馆面积比过去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出发前总要研究一番,有针对性地选择展馆。“大约两三年前逛展时,给儿子买了一架玩具无人机,和网上价格一对比,竟然更便宜些。”对于张先生一家三口而言,如今的昆交会更像一个淘宝大市场,每年都能发现些新奇的东西,有时是个玩具,有时是一场高科技展示,甚至是一种从没见过的美食,抽空去逛展成了一家人一年里的大事。

他们说:

云南国际博览事务局展览业务处处长王亚妮:

展会更是一种气象、一种机遇、一种互融和联通

经历最初为一名展馆运营者到后来的展会组织者身份变化后,王亚妮对南博会暨昆交会的重要意义体会得越来越深。“交流、交往、交易需要人去推动,每年为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新老朋友送去邀请函、办理签证时,我们都心怀感恩。积累、思考与转变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年一次的展会盛景、经贸成交,更是一种气象、机遇、互融和联通。”

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马勇:

昆交会 云南的两次兴奋点

在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马勇看来,1993年举行的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2004年更名为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昆交会),无疑是云南改革开放中的一件大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其他省份城市轰轰烈烈搞开放时,云南的开放多集中在与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上。随着边境贸易的往来日益密切,进出口的需求日益旺盛,散乱小的边境贸易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昆交会来得恰逢其时。“现在的人无法想象当时人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与渴望,翻翻当年的旧报纸或许可以找到些踪迹。”马勇如是说。

随着云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昆交会的平台功效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人们诟病的“大市场”“乡街子”,与广交会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云南人的心态渐渐发生变化,从彼时的兴奋与渴望逐渐显现出“疲倦”来。这时需要一剂“强心针”让昆交会重新“活”起来。

其实,早在2004年前后,国家透出举办东盟博览会的风声时,让整个云南着实兴奋了一把,毕竟没有一个省份比云南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然而十分遗憾,东博会最终落户南宁。直至2013年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的到来,并与举办了20年的昆交会同期举行,无疑成为云南的第二次兴奋。

交易会与博览会的功能完全不一样,顾名思义,交易会重在产品交易,而博览会则是将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成就集中展现出来。马勇认为,有了南博会的“加持”,昆交会不再是低端的商品交易,加之同期举行的省长论坛、云台会、华商会、智库论坛等活动,使两大平台有效结合,产生出巨大的叠加效应,整个展会的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这与我国不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全面交流合作是相吻合的,且无论对于云南,还是西南省份,甚至是南亚、东南亚国家,昆交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交流频度上,一年一度的昆交会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马勇看来,如今的昆交会,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开放,更涵盖了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开放。他建议,每年6月集中举办南博会、昆交会的基础上,云南还可以考虑在前后适当的时间段里,举行专题博览活动,把“战线”稍稍拉长,让人们既能吃“大餐”也可以品尝“特色餐饮”,让展会的聚合效应不断放大。

展望未来:

2020年 会展经济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云南省会展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要依托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重点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展会助推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培育和支持高端核心展会、重点专业展会、边交会、地方民族特色展会。

其中,要重点打造南博会暨昆交会和商洽会两大核心品牌展会,到2020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国际上有较高认知度的重要会展举办地,会展经济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 田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