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昆明频道/ 要闻区
十年无漏检!昆明东站金牌检车员:小锤敲响安全曲
2018-07-04 21:03:5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6月29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从山尖溢出,整齐排列的铁路股道就泛起了耀眼的白光。昆明东站,这个云南最大的黄金“旱码头”在朝阳下呈现出一派“金戈铁马”的景象。

每天,在这里停靠进行运用维修的铁路货物列车车轮与轨道的碰撞声、检车员作业的敲击声、对讲机的呼唤声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一首激昂慷慨的铁路运输交响曲。

“演奏场”上,一个专注的身影和他独特的“乐器”十分引人瞩目。只见他蹲下身子,抬头45度,锤击点检车辆底部各零部件。胸前,党徽迎着朝阳照亮了古铜色的脸庞,身后,小锤敲出的安全乐曲悦耳动听——他就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北车辆段昆东上行运用车间安全员陈向华。

肩负重任的“拆弹专家”

在外行人看来,陈向华从事的货车检车作业十分单一枯燥,且技术要求低。亲身体验过后才知道,一辆车的检查项点有数百个,作业人员要随时起身下蹲,不但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而且要熟练掌握不同车型的构造差异和检修关键,才能在短短5分钟的技检时间里做到尽善尽美、不出差错。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铁路人,1991年刚入职领到检车锤时,陈向华对铁路工作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然而,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剩下的便是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和敲打。由于年轻气盛,对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当时的陈向华只满足于按部就班作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检车员工作的重要性,直到亲眼目睹了一次令他终生难忘的行车事故。

那是1992年8月,成昆线发生了一起因热切轴导致的列车颠覆事故,工作不满一年的陈向华跟随师傅去抢险。到达事故现场,看到颠覆的列车横七竖八地倒在线路两旁,陈向华十分震惊,开始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深刻思考。

抢险结束返回岗位后,陈向华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但在他师傅眼中,徒弟的责任心仍然欠“敲打”。在一次长大货物列车检修作业中,因为担心技检超时,陈向华有些慌乱。师傅发现他作业标准执行不到位后,赶紧跟在后面帮他复检。作业完毕,陈向华睁大眼睛顺着师傅手指的方向望去,制动梁端轴上一条细长的裂纹赫然出现在眼前。

“眼到、锤到、心到!这是检车的秘诀,你知道把这条裂纹放出去的后果吗?你作为检车员发现不了车辆故障,就等于是在列车上安了一颗‘定时炸弹’!”师傅严厉的话语重重敲打着陈向华的心。回想起前不久发生的那场事故,他深切地感受到手中这把检车锤的分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把自己当做了“拆弹专家”,时刻提醒自己检查处处到位、标准一丝不减、隐患一个不漏,绝不能让“定时炸弹”威胁行车安全。

勤学苦练的“妙手仁医”

沉下心苦练基本功的陈向华,开始认真提升自己给车辆诊断治病的本领。他每天带着小本子在现场观察、思考和记录。他把成为一名高明的“车辆医生”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为了尽快成为一名“妙手仁医”,他努力练习自己的“医术”,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在练功场反复按标准锤炼,务求检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随着运输生产的日益繁忙,领导对检车的时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检车员之间经常打趣说:“检车不是走,而是跑和跳,是不断地和时间赛跑。”陈向华更是如此,为了练就快且准的检车本领,陈向华和自己较上了劲。

作业场上,别人一锤而过的车辆,他总要多敲上几锤;别人探身看看的部位,他硬要趴下多看几眼;别人绕车两圈就完成的技检作业,他总要复查确认几遍。陈向华的安全检修成绩一天天叠加:月度无漏检、季度无漏检、年度无漏检……

为不断提高自己发现故障隐患的能力,陈向华无论在岗上班,还是休班在家,总是抓住各种时机勤学苦练车辆检修和故障处理知识和技巧。下班后,寂静空旷的练功场,总会有陈向华练习时清脆的“叮当”声执着地延续到深夜;节假日,他主动放弃休班,积极参加车辆救援、车辆大故障抢修等工作……

一路耕耘,辛勤的汗水在他走过的路上浇灌出了累累硕果。

2004年,工作13年的陈向华完成了28.8万辆铁路货车的安全检修,发现9000多个安全隐患,解决2000多个典型故障,成为这个段唯一实现连续“十年无漏检”的金牌检车员。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陈向华的人生和工作信条。

就在这一年中,陈向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怀以初心,敬畏工作的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处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突出的成绩也让他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货车检车员技术状元、全国铁路首席技师、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等荣誉。他用每天数千次的锤起锤落、每个班数千米反复巡检和一把二尺锤弹奏出自己人生的动人乐章,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名车辆检修的“妙手仁医”。

善于思考的“创新能手”

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货车车辆构造的熟悉,已成为行业佼佼者的陈向华对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目标。他开始不满足于参照别人的标准,而是希望能把自己思考提炼的经验诀窍形成方法措施供大家学习借鉴。于是,以不断提升货车检修质量、建立科学规范作业流程为目标,陈向华努力开启了一条由掌握标准向创造标准转变的创新之路。

陈向华的徒弟朱逵还记得,在一次脱产培训中,一天的劳累过后,他把扳手遗忘在了练兵场,只得不情不愿地回去取。没想到,他大老远就看到一个身影在车辆旁一会蹲、一会爬、一会仰、一会卧,有时钻进车底,有时在车旁飞奔,落日的余晖把这个人的身影时而拉长、时而变短,各种莫名其妙的“动作招式”就像在练一套“旷世奇功”。

“这不就是师傅陈向华吗,作为全车间技能培训总教官,怎么还需要利用下班时间给自己开小灶?”朱逵忍不住心中疑惑,上前询问。原来,陈向华正在给传统的货车技检28步作业标准“挑刺”。结合铁路货车技检作业点多分散、费时耗力、稍不小心就会漏检漏修的实际,陈向华决心根据自己多年心得,对比传统的检车标准,梳理探索更为准确高效的检车步骤。

几个月后,陈向华果然梳理出车辆6大部位、156个必检点,将其绘制成单车技检作业23步流程图,让长久以来“盲人摸象”式的检车作业变得标准规范,故障发现率提高了300%以上,单车技检作业效率提高200%。这个新的作业法在各运用车间推行使用至今。

在多年的工作中,陈向华不断学习、总结和改善,先后总结出车辆交叉支撑装置“五”字检查法、制动梁闸瓦厚度差检查法、人力制动机检查判断处理方式、列车软管连接器检查法、车列(车辆)常用紧急快速检修法等10多项作业法,不断改进传统铁路货车运用检修模式,被全路各兄弟单位作为经典教案广泛应用于检车员岗位技能培训、现场检修作业中。

他还发挥车辆人的巧匠精神,结合现场作业实际,和工友们一起动手,取得闸瓦托磨损处理专用扁铲、车辆脚蹬变形处理套装及互钩差超限、闸瓦过限故障处理专用工具等数十项技术创新成果,提高了现场车辆故障处理能力,有力确保了车辆的安全运行。他所在的昆东上行运用车间也因此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授予的“十强货车列检作业场”荣誉称号。

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

 

走进昆明北车辆段陈向华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各类铁路货车专用工具、机械设备、工装设施的模型陈列在房间一侧,几个人围着中间的工作台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偶尔会听到机器研磨声和焊接物件的“滋滋”声传来。

为更好地支持陈向华开展技术创新、培养技术人才,2014年,这个以陈向华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应运而生,并在2016年凭借丰富的现场技革创新成果,被总公司评为“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之初大家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新时代的劳模不应该只是出力流汗的‘老黄牛’,必须要走创新之路,要走育人之路。”陈向华说。

陈向华喊出了“强本领、勤攻关、传绝技、带高徒”口号,着力将工作室打造为具有辐射效应的学习型人才培养平台。针对队伍结构和人员的特点、专长,陈向华认真为每名成员量身制作“成长套餐”,通过分解技术革新课题,工作室成员带领徒弟采取专家授课、头脑风暴、集中研讨等方式完成课题攻关,不仅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也激发和释放了成员们的个人潜能。全新的创新工作模式,也在各课题组间形成了“攀比”攻关进度、PK攻关质量的氛围,老师傅细心严谨“传帮带”,年轻人虚心专注“比学超”,全员创新和学习热情不断提升。

多年来,工作室先后完成了更换摇枕弹簧便携式工具、便携式单车试验机等科技创新项目42项,完成车辆空气制动故障调查处理等技术革新改造128项次,取得“橡胶管收集装置”“遥控自动推轮装置”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更使队伍得到了锻炼、技能得到了提升。

2008年担任车间技能培训总教官以来,陈向华指导培训的多名青工在全路货车运用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单项第一的好成绩,而他在生产现场开设的“劳模课堂”,使700余名现场职工得到了劳模技能的真传。尤其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为更多年轻有为的职工搭建了实践展示的平台。多年来,陈向华共培养了15名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的“蓝领骄傲”,用“劳模精神”点亮了一方智慧天空。

“检车员的人生注定是在阳光下书写的。经得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熬得住四季的冷热交替,活出太阳的激情,一点点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厚度,我们的路才会走得更远。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是每一个铁路人的责任,我会矢志不渝地将这份初心进行到底。”看着飞驰而过的列车,陈向华极目远眺,心中奏响一曲用小锤敲出的劳动乐章。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郭薇娜 王悦冰

责任编辑: 钱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