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昆明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昆明各中学 对手机说不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10:18:14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一些学校开设的特色课需要用到手机。

  青少年学生玩手机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话题。法国近日通过一项新法令,从9月开学起,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全面禁用手机。而在中国,这一问题也日趋突出,数据显示,有90%左右的中国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目前,昆明中小学校的智能通信工具使用情况如何?对于手机使用限制是否有明确规定?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调查

  禁还是不禁各校不一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昆明一部分学校并没有明文规定,一部分学校则对此定了“校规”或“班规”,管得很严。

  长城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告诉记者,一入校,班主任就规定严禁带任何通信工具进校园。“我有手机,基本都放在家里,有特殊情况需要带手机时,我就把手机藏在书包里,放学的时候偷偷拿出来。”他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同龄人几乎都有手机,常用的App以微信、QQ等通信工具为主。“作业多,上课忙,我现在都不知道新出的游戏怎么玩。”

  昆八中的杨丽老师说:“从初一新生入校起,学校就明令禁止学生携带任何通信工具入校,目前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基本没有发现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情况。”

  但另一些学校对待智能通信工具的态度相对宽松。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悠悠参加了学校的编程、动画等社会实践课,课程规定需要自己携带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通信设备。对于手机,学校建议不要携带拥有过多功能的手机进入校园。妈妈问悠悠是否需要带手机,悠悠自己选择不带。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一些小学,没有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一些学校甚至还有一些特色课程需要进行手机“打卡”。而中学的态度则普遍是禁止,大多针对手机问题制定了“班规”“校规”。

  对手机管理“小学松、中学严”现象,家长们均表示理解,毕竟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更重。

  分歧

  赞还是不赞家长不统一

  根据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8月30日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学校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这一方案的提出,为学校禁止电子通信设备进校园提供了依据,但对于是否要完全禁止通信设备进校园,家长的看法并不一致。

  大部分家长赞同完全禁止通信设备进校园。因为孩子带智能手机入校,带来的远不止影响学习、造成近视等问题。

  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轩轩一直是一个游戏迷。他的母亲罗女士对于他在课余玩手机并不多加干涉:“轩轩的成绩一直是在班里前十名,也很自觉,所以他做完作业,要求玩手机,我也就放任他玩一会儿。”

  但让罗女士没想到的是,有次她打开儿子的手机,竟然发现异常的转账消费记录:近千元的消费被充值到一个游戏直播App中。罗女士点开后发现,这些钱用于给直播游戏的主播“打赏”礼物。罗女士随后了解到,为了充值,轩轩不仅省下日常零花钱,还常常把早餐钱拿来打赏主播。除了直播平台,他还给一款手机游戏人物购买了一些“皮肤”,花费数百元。

  随着电子科技发展和更新,新型App的出现,给家长和老师出了一道难题。除了游戏平台之外,新型的App更新太快,也让家长、老师直呼“搞不懂”。昆十中的王老师告诉记者,班里有些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非常好,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经过了解后王老师才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在使用一些搜题软件来做作业。“原本要花一个小时演算、思考的题目,用App搜一下,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这和抄袭差不多,学生成绩自然越来越差。”

  但也有部分家长对学校完全禁止手机入校表示忧虑,主要是安全问题。

  9月伊始,李女士带着孩子去昆明滇池中学报到时,领到一本《新生入学须知》,其中详细规定了学生纪律,包括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李女士与儿子沟通后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并告诉他,如果需要联系家长,就通过老师来联系。虽然在实际行动中完全配合了学校管理要求,但李女士向记者表达了担忧:“我们上班忙,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这期间会有一个小时左右失去联系。没有手机的话,我们无法知道孩子的行踪,他要是在路上贪玩回来晚了,我们肯定会又急又慌啊。”

  张女士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她的儿子在师大实验中学读初二,孩子有次考试成绩不错,便奖励了儿子一部智能手机。由于班级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教室,儿子便把手机放在家里。有次放学时间,朋友打电话告诉张女士,她孩子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出了车祸,一个和她儿子年纪相仿的男孩受伤严重。张女士的心立马提到了嗓子眼,由于孩子没有手机无法联系,她匆忙跑去事故现场察看。“我觉得吧,不带手机好像也不好,至少放学回家这段时间就成了监管盲区。”

  实践

  小学用智能表中学用“老年机”

  其实,既要管住学生的“瘾”,又要避免家长的“忧”,一些学校已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林老师是昆明红旗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她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电话手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些家长弄不清楚上下课时间,在上课期间给孩子打电话,扰乱了课堂秩序,因此,她便给班里定了“班规”:学生不能携带手机进校,但可以佩戴电话手表,上课期间必须关机,下课和放学可以打开。对这一规定,家长们都很支持。“小学生也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娱乐功能,电话手表就够用了,只要有通话功能,就能让家长安心。”林老师说。

  但对中学生来说,电话手表显得“太幼稚”。记者了解到,在昆明一些住校生比较多的中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但手机只允许有通话和短信功能、不能上网。这种手机,也就是大家通常所称的“老年机”,价格一般不超过300元,款式也相对简单。不过,对于学生来说,“老年机”既满足了通信需求,也减少了学生的攀比心理,还不会让学生玩游戏成瘾。

  全面禁止电子通信设备进校园的昆八中,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学校在教师办公室与学校保安处都设有免费电话,方便学生与家长及时联系。每天早晨7:20,在班主任查阅考勤后,将未到校名单及时反馈给家长。而对于一些离家较远的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提交申请后,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课期间由老师统一保管,放学后再交还学生,让家长在学生回家路上的安全问题上放心。

  建议

  堵不如疏加强引导最重要

  对于目前学生对智能通信设备的依赖及成瘾问题,教育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西山区福海中学校长黄志军表示,禁止手机入校的效果会有,但可能没有设想中的那么明显,毕竟“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引导,提升学生自制能力。“我们福海中学暂时没有规定不准携带手机入校,但允许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规来约束学生。我认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合理引导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远比只盯着禁不禁手机入校园有意义。”黄校长说。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拍照搜题软件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主流的搜题软件就有小猿搜题、学霸君、作业帮、阿凡题、猿题库等十多种。有家长担心,这些拍照搜题软件的泛滥,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和钻研能力。

  “在搜题软件出现之前,学生依然可以抄作业、对答案。”黄校长认为,搜题软件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正确使用能帮助学习,不正确使用才会变成抄袭。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才是重中之重。

  记者任翊翔报道

  相关

  各国如何应对学生手机上瘾?

  随着苹果公司推出新款智能手机,一些玩手机游戏上瘾的青少年心里“长草”:“换手机,‘吃鸡’更爽!”面对青少年玩手机上瘾的问题,各国纷纷出招应对。

  日本:家长学校商家合作

  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出台一份针对高中生用手机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几年日本高中生依赖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倾向日趋严重。日本绝大多数的小学依然严格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中学关于学生带手机的规定相对放宽。在东京涩谷区的手机店内,客服在了解到家长为中小学生购买手机后,会向他们推荐“安心过滤器”服务。这项服务由运营商免费提供,区内各家运营商都提供类似服务。如果家长同意,店方将在其为孩子购买的手机上安装相关手机应用,以便后台根据学生具体身份选择相应限网模式。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高中生+四种模式中,明确规定了哪些网站可以登录,哪些网站或手机应用禁止登录,限制程度根据手机使用者的年龄由严格到宽松。

  美国:教室内禁用手机

  美国的不同学区都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有明确规定。尽管规定细节有些许差异,但在教室内禁止使用手机这条是统一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地区的老师告诉记者,根据校区的统一规定,学生可以携带手机进入教室,除老师允许的教学目的外,不允许在教室中使用手机。

  法国:校园内禁用手机

  法国中小学生在校禁用手机法案7月在国民议会表决中通过,从今年9月3日开学起,全法国的小学、初中全面禁止3至15岁的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可以上网的电子产品。新法律不要求学生把手机留在家中,但在进入校门后,学生们必须把手机关机,放在书包里、储物柜中,或是放在专门的保管处。对于不遵守规定者,法律允许学校没收其手机直至当天放学,然后交给家长。此次新法实施活动的口号是“学校是让你学习的地方,而不是让你玩手机的地方”。

  新华社

  随评

  面对新问题

  用点老智慧

  大海

  自从我们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就成了一个极具热度、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而几番思考,几番争论的结果,却又似乎让人感觉无论是“疏”是“堵”,都各有利弊。“堵”吧,让学校教育独独置身于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之外,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格格不入;“疏”吧,又有不少因沉迷手机影响学习的具体案例摆在那里,也不能置之不理。总之,顾得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没个能说服所有人的说法。

  如果抛开情绪影响下的主观冲动,把“智能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当成一个社会科学问题来观察,那么就应当承认,科学的问题,终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只有在对大量数据进行长期观察、有效收集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以此反观“智能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问题,可以发现,从第一代智能手机上市时起,社会公众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距今也不过约十年时间,对其的社会学研究也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十年时间里,就想把一个对人类生活产生前所未有冲击的新生事物在号称百年大计的教育领域中的长远影响和核心作用完全搞清楚,并就此制订出一劳永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我们的心情是不是未免过于急躁了?

  科学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研究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匆匆对这一问题下结论显然是不适合的。保持冷静、继续观察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但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疏”派、“堵”派各自的主张,对其各自利弊也初有掌握,那么不妨多用用“中庸”之道。堵不要堵死,给学生留下一定拥抱新科技、新潮流的空间;疏也不能完全放任,同样要给学生立一点约束自我的规矩。在“中庸”的理念下对“智能手机进校园”进行观察研究,也许是现阶段最能兼顾各方的办法。

  当然,我们同时也希望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早日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从而让“智能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争论尘埃落定。

责任编辑:田源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