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昆明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昆明气象站气象员坚守28年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0日 10:12:14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2358.3米 气象员刘金福28年坚守的高度 

  2358.3米,这是昆明太华山气象站82年以来不变的位置,也是气象员刘金福已经坚守28年的岗位所在位置。

  10月1日8时,刘金福将观测到的实时数据传输到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此时,昆明城内祝福祖国的歌声正在响起。

  独守太华山之巅的刘金福,正是用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气象数据,将自己的祝福写在坚守和奉献里。

  传承先辈遗志 甘做默默奉献者

  从西山脚下出发,沿着弯多坡陡的路行驶40多分钟,才能到达昆明太华山气象站(又称“一得测候所”)。这里平均气温要比山下低2℃~3℃,冬天时最冷可到零下9℃。

  昆明太华山气象站由中国自然科学家陈一得于1927年创办,是云南省第一个气象站,也是全国第二所私立气象测候所,1937年搬迁至现址,气象观测工作延续至今。

  1991年,刘金福成为一名气象员,曾在位于大观楼的昆明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当时觉得气象工作就是预测、记录天气,服务好大家,并没想得太多。”然而,当刘金福了解到陈一得身体力行、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科学精神时,便开始对气象工作有了新认识。于是,他主动申请调往条件更加艰苦的昆明太华山气象站。

  昆明太华山气象站仅有3名气象员,因是24小时全天候监测,工作人员一般每5天或每7天轮休一次下山。作为单人值守的站点,他们常年就是一个人与青山为伴,与变幻莫测的天气为伍。

  “说不害怕是假的,山顶方圆几里就只有一个人,闭上眼连树叶摇动的声音都能听清楚。”刘金福回忆,有一天晚上,正在熟睡的他突然被漫天遍野的喊叫声吵醒,他抄起床边常备的一根木棍就往门外走,走到外面才发现是山里着了大火,还有消防员在救火。他第一反应便是奔向观测场和值班室,看气象仪器设备是否有损坏。确定仪器设备安好后,他才赶紧打开大门,拉出气象站里的消防设施,配合消防员一起灭火。

  “害怕时就会想起陈一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坚守这里,然后,我就觉得这些困难都没什么了!”刘金福说,如今,气象站里建起“陈一得文物档案馆”,成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人数逐年增多。他也担任了讲解员,在宣扬“一得精神”的同时,也向更多人科普气象知识。

  数十年如一日 守护气象“生命线”

  每天4班连轴转,24小时观测、发报,常年轮班,让刘金福已没有了“长假”概念。

  7时,巡视检查气象探测仪器设备,校对前一晚的探测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补记夜间是否有雨、雪等天气现象。

  8时,人工观测云、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这项工作还要在11时、14时、20时各做一次,记录下的数据将在5分钟内传输到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接下来就是不间断监控自动气象站运行,保证每小时的正点数据在5分钟内上传成功。

  21时后,检查全部仪器设备运行正常后才能下班,但如果夜里设备出现故障,还要立即处置。

  “一旦出现下雪、冰冻等突发天气,会多出类似雪深、雪压的测量数据,还要及时发送重要天气报、加密报。”刘金福说,气象观测要求有连续性、代表性、精确性,如此方能为气候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积累,因此,数据就是气象工作“生命线”。

  为了保障这条“生命线”,刘金福从未有过一丝松懈。2016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封住下山路,本应换班的刘金福被困在山上。因为没来得及补给食物,山上只剩下一些储备的土豆,水管也被冻住了。连续一周,刘金福饿了就吃土豆,渴了就喝雪水。虽然艰苦,但他却没有停止气象监测工作,依然定时定点进行监测、报送,所有数据没出现任何偏差。

  家人理解支持 前行不止更有动力

  28年的坚守里,刘金福与家人常常聚少离多,大年三十不能回家都是常事。

  刘金福说,能够坚守在太华山之巅,除了心中对于气象事业的信念外,最离不开的就是家人的支持。“起初,亲人也有过埋怨,时间久了就由理解转为支持了。”与热闹的万家灯火相比,大年三十晚独自在山顶显得更为冷清。家人便主动来到气象站,陪他过节。有了家人的陪伴,他的坚守也变得更有力量。

  女儿刘典何文小时候他就带着到气象站里值班,教她如何观云测象,告诉她气象的意义。刘典何文便对气象感兴趣,是班里的“气象科普小能手”,还会带着老师、同学一起到气象站听刘金福科普气象知识。

  在女儿看来,爸爸的职业特别值得骄傲,就像山顶的一盏明灯,指引着自己前行。于是,她报考大学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气科学专业。

  对于女儿的选择,刘金福感到十分欣慰。“其实,气象人才现在十分缺乏,尤其是高技术、高素质的气象人才更是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他希望女儿不仅要会气象的观测、记录,更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发出昆明气象人的声音。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刘金福依旧在昆明太华山气象站,观察每一片云,记录每一阶段的气温。女儿则在大学校园里,继续着自己大气科学的课题。

  一年复一年的坚守,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书写的是气象人的奉献与无悔,助推的是气象事业的生生不息。(记者 陈雯)

  

责任编辑:田源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