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凡、幸福的三口之家——李绍芝、丈夫和懂事的女儿。
作为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一名人民教师,李绍芝和丈夫赵学明夫妻二人长期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守是德”的教育情怀。与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李绍芝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一家人患难与共、互相关心、互相扶持,营建了一个崇尚文明、相亲相爱、积极向上的家庭,一家人遵纪守法、积极奉献、乐于助人,赢得了身边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
李绍芝8岁时,父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兄妹八人艰难度日,在哥哥姐姐的资助下,1992年李绍芝毕业参加工作。然而,母亲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每天都要吃大把的西药,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虽然当时李绍芝的工资只有180元,但还是主动承担起母亲的医药费,有时给母亲看完病后,口袋里只剩下几元钱,有时甚至还要向同事借钱维持生活。结婚后,夫妻俩共同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带着母亲到处寻医问药。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母亲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活到了81岁,连医生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李绍芝和丈夫都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丈夫家兄弟姊妹八人,排行老五。丈夫10岁时,母亲撒手人寰,只剩父亲一人拉扯八个孩子,日子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1995年,李绍芝和丈夫结婚时,丈夫的四个姐姐都已出嫁,家里剩下公公、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李绍芝和丈夫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公公撑起这个家”。每个周末,夫妻俩都回家干农活,栽烟、掀烟、锄草、掰玉米和割麦子等,什么都做。忙了农活,还要搞卫生、洗衣服、做饭等。虽然生活很辛苦,但一家人相亲相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子逐渐好转,弟弟妹妹也相继成家后,李绍芝和丈夫在县城买了房子,周末和假期就把公公接来城里照顾,尽一份孝心。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兄弟姐妹有困难时,夫妻俩也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多年来,我得到了丈夫家人的认可,同时我也被他们的真情感动着。在我们买房时,为了凑首付款,我和丈夫都很着急,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丈夫的姐姐、弟弟、妹妹都给我们送来了他们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帮我们渡过了难关。在我生病做手术的时候,兄弟姐妹们个个都很关心,我的电话成了‘亲情热线’,丈夫的妹妹更是放下家里的活计,主动到医院照顾我,为我梳头洗脸、端屎端尿,并且耐心地安慰、开导我。同病房的人以为是我的亲妹妹,当知道是我的小姑子时,都称赞我们的姑嫂关系处得好”李绍芝说。
对于长期在山区寄宿制学校工作的人来说,学校就是李绍芝的家。每周七天,有至少五天在学校,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李绍芝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围着学生转,中午要辅导学生,下晚自习还要查宿舍,确保他们的安全和睡眠时间充足,根本顾不上家。家务全由丈夫一人承担,有时学生生病,深更半夜,家长来不了,丈夫还要帮忙带学生去看病。有一次,天还没亮,水尾的学生刘金发烧了,丈夫去开车,但车被冻住了,丈夫毅然背起刘金就往医院跑。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李绍芝经常会买一些糖果和课外书奖励给学生,每学期都要花费一些钱,丈夫不但不反对,反而还主动一起去买奖品,并在课外书上给学生写一些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在丈夫的支持下,李绍芝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工作中,夫妻二人经常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互相指出缺点,不断反思,遇到困难互相鼓励,共同面对。近年来,丈夫一直担任中心学校安全办主任,把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历次安全工作检查中都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二十余年来,李绍芝和丈夫既是夫妻,更是工作上的好搭档。
夫妇俩大部分时间住在学校,同事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忙的同事解决燃眉之急。有一次,一位同事的父亲病了急需住院,但家里没钱,夫妻俩得知后,把家里所有的积蓄两千元钱(当时工资每月三百多元)送到同事手中,让他赶快把老人送去医治。李绍芝家的宿舍一度成为学校教师的“职工之家”。很多同事都会到李绍芝家找她们谈心交流。女儿戏称李绍芝是“知心姐姐”。
多年来,李绍芝家庭始终铭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学生、帮同事、帮邻居……尽自己微薄之力传递人间温暖。
牵手相伴二十余个春夏秋冬,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各自用自己的坚守、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云南网通讯员 陈云 记者 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