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院坝协商”作用,推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助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构建要事共商、社区共建、社会共治、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今年以来,石林县政协多次深入大可乡南大村与群众“面对面”听民意“实打实”解难题,化解基层治理痛点堵点,在群众中议事、在部门中聚力、在协商中成事。
“四下基层”排解群众急难愁盼事
石林县大可乡南大村素有石林“南大门”之称,古时为马帮运输的必经之路,有着180多年赶集历史,是石林县老牌的“山街子”。但长期以路为市,马路市场狭窄、拥堵、脏乱差,交通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人担忧。近年来,南大村“西葫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3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秋收后,马路上随处可见的“西葫芦”交易,道路越发拥堵不堪,群众叫苦不迭。而2019年建成的交易市场,因基础配套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一直闲置。如何让“山街子”变成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钱袋子”?县政协在新建交易市场铁棚下,搭起提升村级自治管理水平,让“山街子”变“钱袋子”“院坝协商”议事协商平台,为破解南大村基层治理中市场管理的烦心事找到了解决办法。
“院坝协商”鼓起群众致富“钱袋子”
议事协商会前,石林县政协多次走进南大村山街子,走访商户、农户,收集群众诉求,确定协商主题和思路,找准协商着力点。协商议事会上,县政协组织参会人员紧扣提升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引摊入市、规范管理等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在县级相关部门专业指导下,南大村制定了赶集、市场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县乡村振兴局、县民宗局等部门筹集资金25.6万元,建设了100个市场经营摊位,科学划分品类交易区域,完善市场运营配套设施。10月份,南大村的“金瓜瓜”西葫芦上市了,通过动员,商户、种植户纷纷进场交易,由于西葫芦每天的市场价格不同,群众在路边交易不知市场行情,经常出现低价出售的问题,进市场交易后每公斤可以多卖三四角。交易量从每天几千公斤到11月份每天10万公斤,日成交15万元至20万元,预计到年底交易金额能达到95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元。
四项举措助推“院坝协商”见成效
“院坝协商”通过“问需协商—实施协商—议题解决—评估协商”四个阶段程序化推进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访农户、查实情、找问题、出对策、聚合力、抓落实,在推进基层治理协商议事中,相关部门及委员紧扣如何有效化解矛盾,提升市场管理水平等积极建言献策。乡政府聚焦市场功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破题,村组干部主动认领问题,县直各部门紧盯协商共识,适时跟进指导服务,汇聚智力、财力、物力,协商结果高效转化,有力推动“四下基层”,擦亮政协“院坝协商”品牌。
如今,南大村“山街子”告别脏乱拥堵等不文明现象,实现了农特产品交易规范化、规模化,增强了村组干部乡村治理信心,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为石林县各乡镇(街道)更加规范有序、务实高效推进“院坝协商”工作提供了借鉴、参考,“院坝协商”让群众真真切切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云南网通讯员 祝艳波 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