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昆明频道 >> 县域经济 >> 正文
石林县农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4:37:12  来源: 云南网

  彝族刺绣培训。通讯员 李健兰 摄

  近年来,石林彝族自治县以党建聚力,整合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走出了一条“党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持续擦亮“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搭台:从观光旅游到品质旅居

  黄泥墙,小木窗,房前屋后繁花簇拥。在石林县长湖风景区旁的天井客栈,老板张建平一边收拾客房一边介绍:“村党委支持我们盘活资产搞乡村旅游,我们把老宅改成民宿,暑期生意还不错,前天刚走了一批住了半个月的游客。”

  更让张建平安心的是他两个月前加入的石林县旅居协会,让300多家客栈经营者在遵守行业规范、诚信经营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荐。

  坐拥石林风景区和阿诗玛文化两大核心旅游IP,石林县立足破解“游客来了留不住”的难题,聚力擦亮“旅居石林”品牌,出台党建引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全域旅游工作专班,整合体制内骨干人才、改任职级干部及聘用制公务员等力量,组建专业“旅游攻坚队”,精准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客源引流、服务升级、业态融合等难点堵点问题。

  在专班推动下,今年3月,石林县在昆明市率先成立旅居协会,不仅吸纳客栈、餐饮等旅居业态,更串联起交通、景区、宣传等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旅游目的地”向“品质旅居地”升级。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显现在推动农文旅融合方面。“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以党总支、公司、农旅共同运营模式激活闲置资源,引导村民用自家房屋开设72家客栈、21家餐饮店,年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糯黑村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石头文化,大力发展集自然观光、红色教育、民俗文化、研学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让石头村寨焕发新活力。

  人才赋能:从一枝独秀到共同致富

  “这些刺绣背包,图案是撒尼传统纹样,在国外很受欢迎,这批货就是为印度客户准备的。”云南七彩美伊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里,负责人曹彩梅拿起一件展品介绍。作为云岭首席技师,她通过技能培训带动农村绣娘变身“手艺人”,让指尖技艺成了“致富密码”。

  在石林,像曹彩梅这样的“领头雁”还有很多。县妇联联合女能人、龙头企业、农村妇女,组织刺绣、编织、缝纫等手工艺培训11期,带动876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石林县构建分层分类的文旅人才培育体系,培育储备青年人才415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953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3名,带动村民深度挖掘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旅游格局。

  每周五晚,县级木叶吹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晓林的“传承人之家”小院里总会响起大三弦、月琴、木叶的旋律,他不仅传授技艺、带出近90名徒弟,更吸引游客驻足观赏;长湖镇青年黄佳带着新理念返乡,打造的新式酒吧“汐苑清吧”成了年轻人聚集地;艺术家满华为巨幅石画《万里江山图》项目在石林启动,预计2029年完成,将成为石林文化新地标。

  乡村创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群雁齐飞”,共同打造红色研学、生态采摘、美食体验、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产品。同时,石林县还构建“1+5+N”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即1支总队统筹协调,机关党员先锋队、高校青春联盟、社区邻里服务队、旅游从业者专业队、社会志愿团定期开展特色服务,景区、交通枢纽、民宿集群均设立服务驿站,形成“人人都是服务员”的浓厚氛围。

  从喀斯特峰林到撒尼村寨,从非遗工坊到旅居民宿,党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石林大地徐徐铺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郎晶晶 通讯员 李俊榕

责任编辑:莫衍邹腊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