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满足刚需到追求品质 昆明养老进阶记
“以前爬楼靠扶手,现在出门按电梯;从前闲坐盼子女,如今上课忙交友”——这是春城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变迁,也是城市养老民生从“满足刚需”向“追求品质”转变的缩影。
日前,全国2025—2026年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名单公布,昆明14个社区(村)成功入选。这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民生答卷的笔尖,正细细描摹着每个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空间焕新 硬环境升级
曾经的盘龙区东华街道白云社区新迎小区,围墙割裂、设施陈旧,成了出了名的老龄化“双高”小区。为打破困局,白云社区将废弃竹林改造成“运动+休闲”区,将闲置景观建成兼具养老托育功能的“初心亭”。如今,老人在“初心亭”议事聊天,在多功能区锻炼身体,曾经“陌生疏离”的小区,变成了“睦邻友好”的养老港湾。同样,拓东街道白塔社区将旧厂房升级为“睦邻客厅”,用空间再造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以前去公园散步要走很远,现在出门就有地方与老邻居们唠嗑。”住在白塔社区的张爷爷,指着家门口的“睦邻客厅”,笑得合不拢嘴。
才吃完早餐,78岁的李奶奶就坐上五华区大观街道三合营社区定制的公交车去篆新农贸市场逛逛,回来后去社区日间照料室量血压,午饭就在幸福食堂吃。之后,她拨通了社区和物业的水电气24小时报修抢修电话,联系工作人员上门修水龙头。傍晚,李奶奶又约着老伙伴们到社区的城市阅读空间听健康讲座。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出行方便”到“生活有趣”,三合营社区把老年友好藏在李奶奶一天的行程表里。
官渡区吴井街道四〇三厂社区为老年人安装“两拍一吼”设备,老人独自在家不慎摔倒时可通过终端设备进行求救,AI识别同步传输到平台并通知家属或直呼120,确保老人出现意外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养老硬环境的进阶,正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在家门口安享晚年”的幸福。这种从“基础适老”到“品质优居”的空间焕新,让养老不再是简单的需求满足,而是充满温度的幸福体验,也为“家门口养老”勾勒出更优的现实模样。
全维保障 软服务升级
近年来,昆明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机制,不断激发社区养老活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等举措,让更多老人不仅能享受到基础服务,更能找到精神归属感。
当下,昆明的社区互助养老蔚然成风。五华区普吉街道云冶社区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资源,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盘龙区龙泉街道盘江社区通过“社区+地产+物业”协同机制,构建“一站式”养老生态;西山区前卫街道广福小区社区邀请机关退休教师、专家学者担任老年大学兼职教师,开设“党史必修课”“法律讲堂”等特色课程,打造“红色养老”教育品牌。
“多元协同”还体现在智慧养老服务上。不久前,五华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落地大观街道小西门社区,该中心通过VR眼镜、智能床垫、跌倒报警器等“黑科技”,让老人“先体验、后签约”,轻松拥抱智慧生活。
“不是千篇一律的照顾,而是知道我想要啥,这才是真贴心,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在智慧养老方面的工作让我开了眼界。”小西门社区居民说。
四〇三厂社区结合智能门禁、人脸布控等AI技术对辖区内重点老年人进行动态监测,对48小时未出门的独居老人进行预警并推送至网格员进行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三合营社区推出“代挂号+陪诊+陪医”全流程服务,用细致陪伴打通老年群体就医“绿色通道”,为老年群体就医“减负”。
昆明养老软服务的“多元协同”升级,正把“老人需要什么”变成“服务送到什么”。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让越来越多的昆明老人不仅老有所依,更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精神赋能 人文生态升级
柔力球班、国画班、形体旗袍班……走进广福小区社区老年大学,特色课程让“银发课堂”焕发出新活力。“以前退休后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现在每周就盼着去老年大学上课。”在广福小区社区老年大学的书法班教室里,83岁的居民王爷爷正握着毛笔练习隶书。自学校成立以来,广福小区社区将课程从单一化安排转向私人定制模式,开设14门特色课程,每日课程不重样,以“菜单式”选课机制覆盖学员600余人次。
如今,这样充满活力的学习场景,在昆明各地老年大学已成常态,这里不仅是居民学习新技能的课堂,更是大家社交互动的“银发乐园”。
此外,部分老年大学还创新“共学、共享、共治”养老模式,推动老年大学学员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参与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石林县老年大学“银发”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石林乡村田野、乡镇社区、石林景区等地,展示非遗的魅力,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盘江社区组建“银龄+智囊团”“银龄+帮帮团”“银发人才库”等队伍,参与社区治理;云冶社区探索“银龄互助+老友守护”模式,上门服务辖区困难群体,越来越多老年人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
广福小区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焕新”、云冶社区“银龄互助+老友守护”的友好模式、石林县“银发”服务队的“民族文化传情”……这些实践都在重新定义老龄化社会的精神价值。当老人们从“被动享受服务”转向“主动创造价值”,不仅填满了他们退休生活的空白,更让银发力量成为参与社区治理、传承文脉的重要纽带,老年友好正在实现“物质满足”到“价值参与”的跨越。
今年重阳节,社区广场上义诊摊位前老人在有序咨询健康医疗问题,手工教室里老人们跟着志愿者学做茱萸香囊、邻里食堂飘着重阳糕香……昆明用一场场走心、暖心、贴心的重阳活动,让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温度触手可及。
如何实现从“适老”到“优居”的进阶?养老这道民生考题,昆明给出了答案。硬环境、软服务、人文生态的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转变,一张“居有所乐”的民生答卷正越写越精彩。(记者 刘会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