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昆明频道 >> 县域经济 >> 正文
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党委做好林下产业文章 产业有了 村民富了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6日 10:57:48  来源: 昆明日报

  原标题: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党委做好林下产业文章 产业有了 村民富了

  7月15日,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核桃园村的山林里,百亩黄精正在松树林里茁壮生长。作为黄精基地的带头人和管理人,核桃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普国大对黄精的种植和管理一直很上心。这个产业是几名村干部冒着诸多质疑搞起来的,现在已经见到效果了。

  作为昆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普国大带领核桃园村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探索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方法,发动党员、群众中的种植能手发展林下产业。其中,黄精是他们继核桃、花椒后找到的另一个致富项目。双河彝族乡宣传委员罗葳说,双河彝族乡党委非常重视林下产业的发展,正努力扶持黄精等前景好、品质高的林下产业。

  排除万难试水新产业

  “在松树林下种植黄精,只需定时浇水、除杂草等,不仅减少了投资、保护了环境,最关键的是林地里生长出来的黄精个头大、品质好。”普国大说,黄精适合生长在海拔500米到3000米的林下、灌木丛或山坡荫蔽的地方,喜阴耐寒,怕旱怕涝。核桃园村平均海拔2186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900毫米,森林覆盖率87%,林下土质肥沃潮湿,是黄精生长的理想环境。看着茁壮成长的黄精,普国大脸上有了笑容。

  “当时要搞这个产业,我们面临的难题还是很多的。”核桃园村干部祁文洪说,当地适宜种植荷兰豆、四季豆、西兰花等蔬菜。不过,这些蔬菜带给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是有限的。为了探索出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核桃园村干部决定走出去看看。于是,普国大等村干部在双河彝族乡党委的支持下,多次外出考察寻找合适的产业。

  在多年的摸索中,大家都明白了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产业振兴。为此,核桃园村对发展产业的考察十分谨慎。祁文洪说:“为了找到好的产业,我们去过文山,到过禄劝,考察过三七产业,研究过天麻种植,基本上把能想到的林下产业都考察了一遍。”

  在考察同时,普国大等村干部也发现,村里要发展林下产业,遇到的现实问题还不少。最突出的莫过于资金来源和林地统筹。“很多村民一开始都持观望态度,甚至部分村干部也认为不合适。”普国大说,最终通过村党总支与双河彝族乡党委多次沟通,在乡党委的牵头下,才将林地协调出来。为了给村里的群众树立发展榜样,村里成立了以村干部和党员为主的晋宁彝邦主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试水林下产业。

  去年,合作社试种姬松茸。没想到,第一次试种就获得成功。“从春节前就开始采收,一直采收到今年5月底,一亩地采收近6吨,以每公斤10元的收购价折算,一亩地的收入有6万元。”姬松茸种植技术员普国明说,除去各种成本,一亩地有2万元的纯利润。看到合作社的姬松茸获得成功,村民转变了态度,开始询问是否可以加入合作社,希望能共同探索林下产业增收致富。

  在姬松茸种植成功的同时,黄精的种植也取得不错成效。普国大说,2023年3月种植的100亩黄精,目前大部分幼苗已经被外地商户订购,剩下的一部分将自己栽种。“现在黄精育苗基地共育苗2500万余株,按照去年市场价来算,每株幼苗0.8元,就可以给当地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罗葳说。

  携手共建幸福新彝乡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而规模化和多元化是产业发展的选择之一。

  “我们的初步设想是以现有100亩黄精种植示范基地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的林下黄精种植。以核桃园为核心,连片打造2000亩林下黄精种植基地,并辐射全乡6个行政村的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双河彝族乡党委书记张哲宾说,双河彝族乡是一个纯粹的生态之乡,辖区森林覆盖率达80.5%。近些年来,双河彝族乡党委、政府紧紧瞄准生态之乡的定位,积极响应省、市、区发展“三大经济”的号召,以绿筑底,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建设,奋力绘好彝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水画卷。

  “双河彝族乡的山、水、林、地等资源都是原生态的,而且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去年,双河彝族乡党委支持离核桃园村不远的干河村党总支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泉水资源优势,积极整合上级资金,引入云南毅澄滕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干河山泉饮用水厂。“项目共投入各项资金562万元,现在已正式投入生产。目前,干河山泉水已经走出晋宁,进入昆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干河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忠说,项目的建设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进入水厂工作的8个人月薪都在3000元左右。

  张哲宾透露,双河彝族乡党委将持续带领群众做好林下产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草”等产业,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收画卷。接下来,双河彝族乡将重点打造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品牌。并且,在谋划新产业的同时,双河彝族乡的集体经济项目将向产业化、组织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点扩面,辐射全乡,构筑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双河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记者 赵书勇 通讯员 黄启贤)

责任编辑:张瑞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