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稻协同”发展——弄坎村外的稻田。罗钊/摄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弄坎村的村口竖立着一块刻有“德宏烤烟第一村”字样的石碑。近年来,弄坎村以“乡村振兴靠产业、村民致富靠烤烟”为致富宗旨,6月收烟、7月种稻,百余户村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烟稻协同”发展模式成为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德宏烤烟第一村”的石碑彰显着弄坎村的发展成果。
“弄坎村有十余年的种烟历史,一开始,村民们对烤烟种植生产不了解,持观望态度。后来,随着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完善,大家尝到了甜头,烤烟成为大家的‘车轮子’、‘砌墙砖’,村容村貌也随之得到较大改善。”风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段学聪介绍。
弄坎村距离德宏州府芒市不到1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气候资源优越,是如何在几年间实现烤烟产业发展蜕变,种植规模突破1万担的呢?
段学聪介绍,弄坎村烤烟产业主要通过政企协同,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实现稳步发展。首先,风平镇对烤烟、甜脆玉米、蔬菜、马铃薯、蓝莓五大产业区进行了系统规划,形成多产业分区的协同发展格局。然后,产业发展小组从优化生产节令、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清洁烘烤等方面入手,全面指导农户生产,提升烟农效益,并整合政企扶持政策补贴烟农、开展烟田综合整治,提升耕作能力。此外,构建起以烤烟产业为基础的一年三熟种植制度,初步形成“烟+粮+玉米”“烟+粮+豆类”“烟+粮(含水产养殖)+其它”等多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烤烟年收购规模突破万担的“德宏烤烟第一村”,形成产业发展的“三种效应”。一是发展带头户,形成“蜂王效应”。再发展初期,为实现产业迅速扎根,产业发展小组瞄准生产能力较强的农户,发展成为“首吃螃蟹”的烤烟种植带头户,树立农户种植烤烟的信心,在“蜂王”带领下,逐步组建形成烤烟种植群体。二是培植专业户,发挥“规模效应”。在产值效益稳定、扶持政策丰厚驱动下,农户参与种植的意愿不断增强。基于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产业发展小组重点培植以10至20亩为核心的种植专业户,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树立典型户,彰显“头雁效应”。效益是产业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发展小组聚焦均衡生产,着力挖掘常年种植效益较好的烟农、树立成优质高效典型户,通过“头雁”与“众雁”间“1+n”的网格化辐射带动,促进全体烟农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实现烤烟产业厚积薄发。
据介绍,2023年,以弄坎村为核心辐射芒留自然村的跨村连片区域共种植特色烤烟0.7万亩,收购烟叶2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3330万元,户均种烟面积18亩,户均种烟收入7.5万元。烤烟在助力弄坎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发挥出较好的引领作用,让弄坎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以自然村为单位、种植规模最大的“德宏烤烟第一村”。
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 项岩所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