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族团结幸福花开满春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机制、深化实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向“示范”跃升,形成“融荣与共·同心同行”的鲜明品牌。如今的春城,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
党建引领
从“全域联动”到“民心共振”
昆明以“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政治自觉,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六个春城”建设总体布局。通过构建“1+10+14”工作体系(即1个市级领导小组、10个专项工作组、14个县区创建机构),形成“党建引领、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的创建格局。全市累计创建各级示范单位3003个,其中国家级22个,14个县区全部跻身省级以上示范行列,还创新“10进+N”模式,将创建工作延伸至军营、景区、基层政法单位等新领域,实现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在盘龙区小坝社区,“6情6家”活动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团结之家的“长街宴”上,上海理发师张广荣义务为老人理发,彝族火把节与傣族泼水节同台绽放;服务之家的“民族事务窗口”用8种民族语言提供法律援助,累计解决欠薪纠纷3200余件。而五华区春晖社区则通过“智创共建联盟”,联动21家公共单位党组织,打造“一家亲工作站”,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租房、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让“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从口号变为触手可及的温度。
跨区域共建更是昆明经验的辐射,与普洱、德宏、临沧等边境州市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推动机制联建、品牌联树;中老铁路沿线25个县市缔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将“春城方案”转化为边疆现代化的实践范本。
制度创新
从“帮带共建”到“幸福共生”
中老铁路的汽笛声,唤醒了磨憨镇的发展活力。傣族村民阿旺从贫困户转型为农家乐老板,年收入突破20万元的故事,正是昆明“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生动缩影。
主城5区1市与磨憨6个沿边行政村“一对一”结对,以打造“标杆”为目标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呈贡三小的教师团队定期赴磨憨支教,将优质教育资源输入边疆;延安医院专家驻点乡村卫生院,让“家门口看名医”成为现实;而中老铁路沿线的冷链物流专线,更让傣家菠萝蜜48小时直达上海超市,边境村寨的GDP三年增长近3倍。
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昆明大力实施“石榴红”工程,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文旅发展大潮,打造46个重点村、137个绿美乡村,将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观音山社区的墙绘长廊记录着各族群众共治滇池的足迹,杜曲村的“民族团结主题民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动能。
文化浸润
从“历史根脉”到“精神共鸣”
在晋宁河泊所遗址,汉代简牍上的“滇池”二字印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翠湖畔,退休教师周建国义务讲解青铜器上的民族交融史,10年听众超10万人次。
昆明以“两馆一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石榴红主题街区)为核心,构建“博物馆群+红色教育基地+校园文化”的立体传承体系:禄劝县红军小学的“微缩长征路”让青少年触摸红色血脉。
而文化创新更显新时代昆明特色:地铁“阿诗玛号”车厢内,彝族刺绣图案与高铁、航天元素交融;百个口袋公园中,“民族团结圆舞曲”雕塑与中华文化符号相映生辉。在磨憨口岸,66个村小组展示中华文化标志1万余处。这种“传统与现代对话、本土与国际交融”的文化实践,让共同体意识可触可感。
法治护航
从“权益保障”到“心灵归属”
在西山区“石榴红”法律服务中心,彝族务工者李强用彝语版“维权手册”成功追回欠薪;全市1843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累计提供民族语言调解服务4.2万次,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
昆明创新推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建立四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网络,开发“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小程序,实现政策查询、纠纷调解“一键通达”。
法治建设更注重“柔性治理”,盛高大城社区通过“五位一体”联席会议,将幸福食堂运营、停车位分配等民生议题纳入民主协商;官渡区关上中心社区设立“民族事务观察员”,邀请各族代表参与社区规划。这种“法治+共治”的模式,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昆明“进得来、融得入、过得好”,城市归属感显著提升。
共融共生
从“春城实践”到“示范样本”
今日的昆明,正以“一圈三走廊”战略(环滇池示范圈,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红色乡村示范走廊、中老铁路沿线示范走廊)重塑全域创建格局。
在富民县清河村,“红军长征过富民”教育基地通过VR技术重现红军强渡金沙江的历史,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而碧潭社区与37个州市社区组建“互嵌式示范联盟”,共享治理经验、共破发展瓶颈,探索出“党建联建、产业联动、文化联姻”的跨区域协作机制。
国际视野下的昆明更有担当。印度、尼泊尔等国70余个国际考察团调研昆明经验;“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将创建实践辐射至南亚东南亚。而“融荣与共实践中心”成为省市协同的枢纽,累计举办民族文化展演320场,促成跨区域合作项目46个,让“融荣与共·同心同行”的春城品牌成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如今,全市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用共同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篇章。正如滇池的碧波映照万家灯火,每一盏都诉说着“我们在一起”的春天,而这份春意,正从红土高原涌向更广阔的世界。(记者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