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昆明频道 >> 要闻 >> 正文
昆明动物研究所破解鸟类“吃酸”秘密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4日 14:27:51  来源: 昆明日报

  原标题:昆明动物研究所破解鸟类“吃酸”秘密

  鸟儿为啥能吃下酸果子而不摇头?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团队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鸟类拥有一种“特别改造”的味觉感知机制,使它们能轻松应对水果中的高浓度酸味。

  大多数哺乳动物对酸味都很敏感,因为这通常代表着食物可能变质、有毒,是一种“危险信号”。鸟类却是个例外,尤其是在迁徙或食物短缺时期,富含酸味的水果反而成了它们的重要能量来源。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赖仞课题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一种名为OTOP1的味觉受体在鸟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受体负责感知酸味,在鸟类体内,它的反应机制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当环境酸度增加时,OTOP1反而会“自动关闭”,减少酸味信号的传递,从而让鸟类不那么容易感到酸的“刺激”。

  科研人员将鸣禽(金丝雀)的OTOP1基因“转移”到小鼠体内后,小鼠对酸味的敏感度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通过干预OTOP1的功能,还能显著削弱鸽子和金丝雀对酸味的耐受能力。这一系列实验明确了OTOP1正是鸟类“吃酸不怕酸”的关键。科学家还通过“模拟还原”鸟类祖先的受体结构,推测这种酸味耐受能力的出现,几乎与它们获得甜味感知能力的时间重合。也就是说,鸣禽一方面能吃酸,一方面能尝甜,大大拓宽了它们的食谱。这种食性上的灵活性,可能正是它们在物种进化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鸟类感知和耐受酸味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演化历程中的关键作用,明确了OTOP1受体的功能演化是驱动鸟类食性拓展、生态位占领和物种快速辐射演化的又一关键分子基础,提出的“鸣禽酸味耐受与甜味感知协同演化”假说,为理解复杂感官系统如何协同演化以适应环境提供了全新视角。(记者 罗昆娅)

责任编辑:张瑞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