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川区讲好“五铜故事”增进“五个认同”
近年来,东川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融荣与共 美丽东川”主题,系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
立足“五个强化”
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东川区坚持强化思想引领、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机制保障和考核问效,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强基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纳入“和谐东川”建设整体布局,制定《东川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完善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推动工作扎实落地。
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民族宗教工作力量,全区储备民族工作干部200余名,实施梯次培养。加强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动态管理扶持2337名少数民族人才,创新打造“才聚东川”品牌。成立全市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铜心”志愿总队,下设13支志愿服务队,建成“志愿者之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实施“五大工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挖掘讲述“五铜故事”——志“铜”道合、“铜”心战贫、山海协“铜”、向绿“铜”行、“铜”都三宝,引导干部群众增进“五个认同”,凝聚“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依托树桔红军渡长征纪念馆、集义小学等红色教育基地,加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
实施“一家亲”系列服务工程,建成社区“一家亲”工作站、活动室和群众馆,开展政策宣讲、就业服务、传统文化活动200余场,举办“同心大家谈”“团结大舞台”等品牌活动。原创歌曲《朵朵当阳朵朵红》入选省级展演并在央视播出。
实施“筑基”工程,建立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领导小组,与云南民族大学共建全省首家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中小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80场次、“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展会136期。实施“石榴红”示范工程,制定“十进”方案,拓展“进协会”“进新的社会阶层”等新阵地。
注重“五个融入”
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东川区把创建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民生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用活市级支持政策27条,落实县域经济发展对话机制,跨两省四州(市)六县(区)发起金沙江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共建,推动产业共兴、基础共建、生态共保、资源共享。
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文旅、做靓生态,抓实“六个一批”促增收。2022年,在昆明市“当好排头兵”大竞赛中总成绩排名第五;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高于全市2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高于全市11.3个百分点。
东川区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9%,高中毛入学率达93.5%,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率100%。成功入选云南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荐名单,转型发展“东川模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和《中国环境报》头版报道。
推进“五项行动”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互嵌式发展、青少年交流、旅游促交融、就业创业支持、城乡融合“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易地搬迁近3万群众进城安置,构建“搬迁后扶+民族团结”融合模式,打造“共居、共建、共事、共学、共治、共乐、共享”的互嵌式社区升级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典型案例获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
打好农文体旅“组合拳”,打造“趣玩东川”品牌,举办泥石流汽车越野赛、东川大集等活动,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路线。2024年接待游客435.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16.67%,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五治结合”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抓“政治”引领,开展“党建+民族团结”行动,办实事解难题,坚定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抓“法治”保障,实施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57个,覆盖率达92.35%。抓“自治”强基,坚持“枫桥经验”,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和“民情驿站”,健全三级调解委员会,推动矛盾就地化解。
抓“德治”示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最美家庭”“好邻居”等评选,涌现张顺东、李国秀等全国先进典型。抓“智治”支撑,实施“雪亮工程”,建设综治视联网平台,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平台,定期排查风险,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东川区将持续注重实践创新,不断丰富载体、创新方法,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沙江流域示范带联创共建,打造“趣玩东川”优质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升级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互嵌式社区等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推动东川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记者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