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林国际旅居品牌逐渐形成
10月8日,寒露时节,在石林县旅居的孟宪梅并没有感受到深秋的寒意,相反,她认为这里很暖。83岁的她在石林县杏林大观园用完早餐后,信步走向书画院练习书法:展纸、提笔、落字,一气呵成,脸上绽放出笑容。
3年前,孟宪梅从北方来到石林,自此沉醉在这片“天然氧吧”中。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石林县已接待旅居游客9.53万人次。与此相关的事实是,在今年阿诗玛文化旅游季、火把节期间,石林县设置的涉旅企业专区,融合彝族歌舞、非遗技艺展演,吸引海外游客深度参与。火把节期间,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曝光量超1亿次,国际游客占比达25%,实现文化传播与客源拓展双赢。
得天独厚的旅居资源
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石林的旅游景象一片火热。从昆明到石林的旅游大巴随处可见,从景区到村庄、从田野到湖泊、从酒店到民宿,石林已被无数人标记为“旅游目的地”。
国庆中秋假期,石林举办了唱响阿诗玛音乐嘉年华、遇见云南—民族特色广场舞展演比赛、国庆节篝火晚会、第七届昆明石林原野射箭公开赛等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充分感受石林的文化底蕴。
旅居,需要综合考虑气候、成本、交通、娱乐、文化差异、安全、心态、行程规划以及社交联系等多个方面,而气候是其中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石林年平均气温为16.8℃,无霜期长达263天;森林覆盖率63.02%,是云南省最早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地区,这里的负氧离子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5000个以上。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石林拥有2.7亿年的喀斯特地貌奇观,奇峰异石、长湖秘境、圭山苍翠等自然景观,构成独一无二的“地质史诗”。同时,这里是彝族撒尼文化的发源地,火把节、大三弦舞、撒尼刺绣等非遗传承,为旅居增添了鲜活的人文底色。石林还是昆明唯一通高铁的县域,乘坐高铁从石林到昆明,仅需18分钟。如此便捷的交通,让石林的宜居指数保持在较高位置。
一对在石林旅居的新疆夫妇说,在鹿阜街道上蒲草村一个多月的沉浸式旅居生活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热情与舒适。退休后,他们希望回到上蒲草村开一家新疆风味的农家乐。
“旅居康养”成全国案例
“空气清新、服务贴心,书法课、养生讲座让日子既充实又健康。”这是孟宪梅对在石林旅居的真实感受。
服务贴心,不仅仅是个别旅居企业的特色,而是整个石林县的共同行动。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旅游创新案例推介会”上,石林县凭借“旅居康养”模式入选全国创新发展案例。
近年来,石林县以“天然氧吧”为核心,打造国际化旅居品牌。通过举办“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全球发布会,推出“五感沉浸式体验区”,招募百名国际“氧生计划”体验官。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使“一小时看景”的旅游模式向“全天旅游”乃至“全天候旅居”转变,石林县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成立旅居工作专班,出台旅居产业扶持激励政策,为旅居客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交优惠、景区折扣;成立昆明市首家旅居协会,整合全县900余家旅游经营主体、超1万名从业人员资源,构建“以旅带居、以居促旅”的产业生态链;建成“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日间照料覆盖率超90%,旅居人员可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
交通出行方面,推出旅居老人公交优惠,今年上半年为县外65岁以上老人办理“公交爱心卡”896张;开通“石林—九乡地质奇观”旅游专线,优化景区站点布局,游客出行效率提升30%。医疗保障方面,为旅居人员建立属地化健康档案,完成免费体检638人次,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解决“看病难、报销烦”问题。
在今年4月举行的“‘天然氧吧·旅居石林’相约两亿年石林·共赴阿诗玛之约”主题发布会上,石林县拿出诚意满满的“政策礼包”:针对旅居客群,推出连续旅居1个月可享景区门票80元特惠年卡的优惠政策,若旅居2个月以上则可免门票。
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石林景区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境外游客数量已突破4.5万人,国外客源涵盖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家。
为了更好地服务境外游客,石林景区还投入小型电瓶车,在标识标牌、导游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提供多语种服务,让境外游客能够更加便捷、舒适地游览景区,感受石林的独特风情。
当前的石林,正全力打造300亿级的旅游产业,旅游业态已从“走马观花”式旅游向“深度旅居”式转型。石林县旅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业态融合,重点培育“旅居+文化/体育/康养”等新业态,推动民宿、农业、康养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居生态链;多业态融合,培育度假、医养、文艺、体育等八大旅居业态,推动“旅居+”模式,如“农文旅体验”“红色旅游”“户外运动”等,满足不同客群需求,让“石林旅居”这个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记者 赵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