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明种”人参果撑起边疆“致富伞”
近日,云南省金平县的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颗颗金黄饱满的人参果挂满枝头,成为助力边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近年来,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昆明市农科院”)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通过良种、良苗、良技“三良法”赋能人参果,让这从大洋彼岸远道而来的水果,在云岭大地上演绎着一个个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的生动故事——在金平县黄家寨冬季人参果种植基地,昆明市农科院筛选培育出来的“昆明种”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成为当地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引擎”。
良种
产业突破关键“芯片”
国内人参果的品种资源很少,没有统一的命名。当前,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人参果品种只有10个,规模化种植的品种仅有二三个,品种非常单一。种业“芯片”瓶颈亟待破解。
“农以种为先”,良种就是农业的“芯片”。品种的突破成为人参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昆明市农科院以人参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聚焦种质资源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10余年来通过持续选育,目前已筛选出上百份优良种质资源,8个优良新品种获得鉴定登记。其中,“石艳香2号”在金平县累计推广15余万亩,新品种“金怡香”在示范种植中表现优异,单果重量提升35%—45%,亩产值预计突破1.2万元,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依托上述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的运用,昆明市农科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参果种质资源创制与保存最多的科研机构,甘肃、青海、新疆等多地上门“求技求种”。2023年,金平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率多部门负责人,多次到昆明市农科院交流对接,并针对人参果产业发展科技赋能达成合作共识。
金平县地处滇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以及阶梯式海拔,为人参果生长创造了绝佳环境。2020年,金平县引入人参果冬季试种成功,之后人参果种植发展迅猛,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支撑产业。
良苗
产业升级核心“引擎”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金平县人参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包括科技支撑不足、种苗高价外购且质量无保证、农户管理不善、销售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人参果的产量与品质,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针对金平县人参果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昆明市农科院科技赋能,派出张丽芳人参果科技创新团队,多次深入一线,持续推进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培训技术人员、繁育核心种苗、制定高效育苗方案,建立完善的人参果脱毒种苗繁育体系。截至目前,已支撑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建成标准化育苗基地4个,累计繁育推广脱毒种苗超2200万株,覆盖面积达3.3万亩,帮助农户每亩节省种苗成本350元,同时实现亩增产30%—50%,亩均增收超2800元。昆明市农科院的科技创新力量及时破解了种苗价格偏高、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有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授之以渔”方能解长时之需。科技培训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针对金平县人参果产业中科技应用不足、农户管理粗放等问题,昆明市农科院开展精准对接帮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成功“揭榜挂帅”绿色高效管理示范推广项目,多次到金平县为基层农技人员、种植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等开展关于种苗高效繁育、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规范化高产栽培及采收分级包装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人员600多人次。同时,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实操演练,通过“理论+示范+实践+讲解”模式,增强农户科技意识,提高种植水平,全面提升人参果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推动人参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良技
富民兴边“金果子”
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赋能,金平县人参果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2024年,金平县冬季人参果产业发展到5万亩,总产值4.5亿元,带动1.12万户5.1万人人均增收8800元以上。以2024年10元每公斤的人参果市场价为例:群众收益6元、公司收益3.5元、合作社收益0.5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群众增收、企业增效、合作社增实力成为现实。
曾经普通的人参果,如今在“院县合作”“院企合作”等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化、系统化的推进下,正成为助力边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随着人参果产业在金平县等地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边疆群众分享了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红利。
根据规划,金平县发展冬季人参果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目标产值20亿元以上,力争让农户亩均获利稳定在1万元以上。
一颗颗金色的果实,如今正承载着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沿着科技兴农的道路不断向前。 (记者 廖兴阳)


